在山东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一座可呼吸、能感知、凤凰联盟官网有温度的高标准超低能耗智慧产业园正拔地而起。
该项目在建筑主体之外加装了智慧生态罩,与主体之间形成空腔,依托地源热泵技术、地道风加水喷雾系统和智慧通风、智慧遮阳等“黑科技”,在空腔区域完成空气循环和热交换,可将主体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在舒适合理的范围内,不仅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还大幅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项目智慧生态罩系统整合了太阳能光热系统、太阳能光电系统,具备智能遮阳调节、智慧通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功能。其中,太阳能光电系统每年可发电95万度,项目整体减碳量可达2740吨,折合每年节省标准煤1096吨。”济南零碳智慧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有关负责人张洋介绍。
打造零碳建筑,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城市建筑适应能力,是济南市积极推进降碳减污,加快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举措之一。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培启介绍,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济南市先后成为“国家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入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以此为契机,济南市全面深入推进低碳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全方位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打造安全、韧性、宜居、品质的现代泉城。
碳排放是影响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降碳减污是从源头缓解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济南市深入实施“双碳”工程,加快调整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持续拓宽节能降碳增效路径,全方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刘坤介绍,济南市出台了《济南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推动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有计划分步骤开展碳达峰行动;出台了《济南市碳达峰碳中和“1+N+X”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了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工作方案的工作任务,有力支撑全市低碳发展建设。
在降碳减污方面,济南市聚焦重点区域,搬迁改造、腾退东部老工业区企业,凤凰联盟官网实现年减碳约千万吨。原址建成中央森林公园,着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空天信息产业链,实现从二氧化碳“排放型”企业向“消纳型”企业的转变。
聚焦重点领域,济南市积极开展白酒制造业废水替代反硝化碳源研究项目,利用白酒制造行业高浓污水替代污水处理厂投加的碳源,降低企业治污成本,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效能,每年综合减碳约1660吨。
聚焦重点行业,坚决遏制“两高”行业盲目发展,实施钢铁行业低碳循环化发展,关停山东闽源钢铁有限公司,压减焦化、粗钢等“两高”行业产能900余万吨,持续推进“两高一低”产业退出,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为加强温室气体监测,济南市建成由8个高精度站点、60个中精度站点组成的“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实现同时测定二氧化碳、甲烷等4种温室气体,质控体系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济南市还实现了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共淘汰1073台、5246.7蒸吨。2017年以来,近百万户居民实现清洁取暖“双替代”。
刘坤介绍,“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5.8%,碳排放总量减少9.5%,碳排放强度下降32.3%,超额完成山东省下达的考核任务。“十四五”以来,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8.81%,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累计达451.08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66.02亿千瓦,占总发电量比重达19.54%。
在泉城济南中心城区,有一处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景点,名为历阳湖。深秋时节,于湖岸山坡看去,只见天青水蓝,叶红山翠,微风拂过,水波浅澜。湖岸绿道蜿蜒伸展,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好去处。
“其实,历阳湖不仅是一处景区,还承担着引水补源、促渗保泉的重任,是济南市应对气候变化,打造海绵城市的重点工程。”山东省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市中分局王飞介绍。
据了解,历阳湖水源主要为下游大明湖景区泉水,经三级泵站提送存续于此。湖面约4万平方米,水深约8米,湖区及下游历阳河地质为强渗漏带,每天下渗水量可达1.5万立方米。下渗的泉水,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对趵突泉、黑虎泉等泉群进行补给,形成地表与地下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增强了泉城水环境的韧性,为高温干旱气候条件下护水保泉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水而兴、因泉闻名的济南市,一度面临雨季“水患”和旱季水资源短缺“双重”难题。每逢强降雨,市区多处路段积水严重,居民意见较大。与之并存的是城区蓄水能力不足,自然水大量流失,无法有效涵养城市。究其原因,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济南市通过开展《济南市气候变化监测及风险评估体系研究报告》《济南市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监测预警系统研究报告》等课题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极端天气增多,形成干旱、暴雨内涝、水资源短缺等典型气候问题,对全市社会、经济、生态均带来较大的影响。
对此,济南市将打造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行动,坚持因城施策,大力实施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能力建设(含监测评估)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增强水环境韧性。
济南市探索实施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开展历阳湖、兴济河泉水调水工程建设,实现泉水再观再用。开展卧虎山、锦绣川、兴隆、浆水泉、孟家水库“五库联通”等水系工程建设,建立城市河道补水长效机制;
在建筑小区内,推广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及透水性停车场等,将雨水就地蓄积、就地利用。在济南中央商务区华润昆仑御小区,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蓄水池、中水站等海绵元素一样不落,最大程度地集约化利用雨水资源,为业主打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在山体公园建设中,济南市注重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修建旱溪、生物滞留池,砌筑鱼鳞坑、水平阶,铺设糠粱沙路等措施,大大提高山体对雨水的蓄渗和综合利用
随着一个个“细胞工程”落地,“海绵城市”正在济南变成现实,“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截至目前,济南市已先后出台海绵城市政策制度40余项,完成建设项目400余项,累计建成海绵城市约300平方公里,有效涵养城市水资源,城市抗旱防涝等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极大增强。
与此同时,济南市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优化泉城水环境。全市省控以上河流考核断面全部达标,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面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余平方公里;修订《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完成重点渗漏带补给入渗功能研究与评估,趵突泉等重点泉群实现20年连续喷涌。
为进一步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济南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带领各部门成员单位,建立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公民适应气候变化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在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方面,济南市不断完善极端气候应急机制,建立监测联防体系,加强常规和重污染天气会商研判,完成全市14个区县(功能区)暴雨、干旱、台风、高温、低温、大风、冰雹、雪灾、雷电等9种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区划,建成由7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和140个区域自动站、3个雨滴谱仪组成的地面气象观测网,预报预警准确率不断提高。
在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方面,济南市不断提升抗震监测设防能力。全市测震台站增至36个;实施地震台网中心网络升级,完成2处地震预警基准台、12个基本站和71个一般站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的堪选及改造;研发出地震速报平台,信息发布更快捷;年度震情趋势会商报告夺全省“六连冠”,会商水平居全省前列。
为提高人群健康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济南市以“健康济南”建设为引领,加大四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气候变化敏感疾病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医学救援、传染病防控、中毒、辐射、心理救援、卫生监督等卫生应急队伍。
在重要生态安全地区适应能力建设方面,济南市加强黄河沿线生态廊道建设,新建集生态性、景观性、功能性为一体的郊野公园6处,完成黄河百里风景区中心景区景观提升工作,打造景观节点5处,绿化提升面积1929亩,加强区域生态修复保护,增强森林碳汇功能。
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宣传方面,济南市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在“低碳教育百千万济南蒲公英行动”中,以点带面形成全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活动动员环保志愿者12000余人,101家社区在活动专区注册,推选出低碳家庭1000余家,线场次,通过低碳知识宣教和实践活动,增强参与者节能减排意识,低碳泉城影响力持续提升。凤凰联盟官网
“下一步,济南市将根据面临的气候变化主要风险和问题,按照《济南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有关要求,坚持以维护城市安全宜居为核心,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统筹、建设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强建筑、能源、交通、水资源等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建设,逐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刘坤介绍。(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