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记者杨奕霞北京报道:全球塑料使用量预计到2060年将增长近三倍,达到12.3亿吨,其中再生塑料仅占12%。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圆图)建议加快可回收、可再生材料产业化进程,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他看来,可回收、可再生材料的推广使用是实现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
廖增太表示,欧美国家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部分材料中必须包含一定量的再生材料以降低碳排放。中国也出台了《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
“当前,中国的塑料回收再生体系主要依赖可回收物的经济价值驱动,部分行业和企业缺乏采用可回收材料的积极性,主要是因为这些材料在生产、采购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短期成本上升和技术调整压力。” 廖增太认为,在缺乏政策激励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保持现有生产模式,凤凰联盟入口对可回收材料的应用热情不高。加之现有验证周期长、费用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化进程,制约了可回收材料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此,廖增太建议制定行业最低使用比例,推动绿色转型。政府对于如建筑、家电等材料需求较大的行业,设定明确的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最低使用比例标准。例如,在建筑保温材料、家电(冰箱冷柜)等领域,建议设定最低使用比例为5%,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这一比例要求,以推动企业加快向绿色材料转型的步伐。此外,建立国家级标准体系,规范行业发展。建立国家级的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标准体系,为产品提供统一的测试和验证服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制定涵盖各类可回收、凤凰联盟入口可再生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规范和测试方法等。加强国家级检测认证机构的建设,提高其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权威、高效的产品测试和验证服务。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产品质量,为企业大规模采购和使用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