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烟台东方老年颐养中心的厨房升腾起热气,工作人员将刚出锅的南瓜粥分装进保温餐盒。这份早餐即将送往周边社区,为数十名失能、独居老人开启温暖一天。自2020年起,这家机构风雨无阻地为居家困难老人送餐,年均服务超2000人次,成为芝罘区破解居家养老“餐桌困局”的缩影。
当老龄化浪潮撞上“少子化”“空巢化”现实,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97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其中近半数空巢老人面临“做饭难”问题。在老龄化率达19.64%的烟台芝罘区,6000余户独居老人的餐桌上,曾长期摆着冷掉的剩饭与无奈。凤凰联盟买菜爬楼的心悸、智能手机的点餐壁垒、失能后的送餐断档……这些细碎的日常痛点,构成了老龄化社会最现实的民生考题。
面对时代叩问,芝罘区民政局织就了一张“党建+普惠+嵌入式”的助餐网络。全区22处市民社区食堂覆盖12个街道,8个助餐点将服务半径延伸至5公里,创新的“588老年套餐”(早餐5元、午晚餐8元,每餐含两素一荤一汤+主食)让70岁以上老人每天花21元吃上三顿营养餐。在机制设计上,政府补贴托底、企业适度让利、个人合理分担的三方共担模式,既守住公益初心,又破解了“免费服务难持续”的困局。毗邻全省首个慈善文化馆的社区食堂,困难老人可凭爱心卡领取免费餐食,志愿者轻声细语的关怀消解了身份核验的尴尬。
服务的精度,往往藏在细节里。烟台东方老年颐养中心的送餐员每日穿梭于楼宇之间,送餐时主动询问老人用餐感受,及时反馈调整配餐。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群体,营养师定制低糖低盐套餐;对于吞咽困难老人,后厨研发易消化流食。同步开展的定期健康监测服务,让2283名特殊困难老人感受到“服务长着眼睛”的温暖。2024年,芝罘区民政局组建11支“银发骑手”队伍,联动辖区养老机构扩大送餐覆盖面,累计服务超2200人次。
从“生存刚需”到“幸福标配”,芝罘区的探索揭示出基层治理的新逻辑。毓璜顶街道大海阳社区的“壹家生活社区食堂”,通过党员带头、群众互助的自治模式,8年来吸引2100名志愿者参与,累计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18万余人次。社区里,老人围坐包饺子,年轻人用志愿服务时长兑换未来照护权益的“幸福时间银行”悄然流转,疏离的邻里关系在烟火气中重建。
数据显示,芝罘区年均建立300余份老人营养档案,助餐点定期开展健康科普、书法交流等活动,原本单一的食堂正蜕变为“社区会客厅”。正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所言:“助餐服务是基层治理的支点,让老人从接受者转变为共建者。”
破解养老餐桌困局,本质上是尊严与温情的双向奔赴。芝罘区用8年证明:当普惠设计遇见精准服务,当政府担当嫁接社区力量,“老有所养”便能照进现实。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送餐员叩门时的“趁热吃”,食堂里的谈笑声,以及台账上2283条送达记录——每条记录都是民生温度的刻度。这些细碎的温暖,正汇聚成中国式养老的生动注脚:一餐热饭的距离,丈量着从舌尖到心尖的民生答卷。
为更好了解老年群体用餐需求,完善芝罘区社区助餐服务体系,大众网烟台特开展《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调查问卷》。本问卷为匿名调查,仅用于数据研究,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感谢您的支持!
清晨6点,烟台东方老年颐养中心的厨房升腾起热气,工作人员将刚出锅的南瓜粥分装进保温餐盒。凤凰联盟这份早餐即将送往周边社区,为数十名失能、独居老人开启温暖一天。[详细]
人来到这世上,其一生的意义究竟何在?这个清明节,在烟台市牟平区沁水河畔,我们邂逅了对生命的另一种注解。[详细]
记者从国铁济南局烟台车务段获悉,清明小假期旅客运输期限为4月3日至7日,共5天,实行高峰图。烟台地区预计发送旅客27万人,高峰日为4月3日,预计发送旅客8万人。[详细]
为充分发挥卫生专业优势,规范体重管理服务模式,烟台市卫生健康委积极引导医疗机构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凤凰联盟专业特色设置体重管理相关门诊。目前,全市共有36家医疗机构设置了体重管理门诊,可为广大市民控制体重提供医学检查评估、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医学治疗干预等专业化[详细]
春风执笔,在烟台的海岸线上洇开层层水彩。杏花蘸云作画,连翘鎏金点染,梅花织就粉雾烟霞——这座被春天偏爱的城市,正上演着一场热闹的花事雅集。[详细]